石頭上的鳥糞形塑出「石人」

華岡融媒體記者/莊鈞評報導

 攝影師陳伯義在1839 當代藝廊於2023年4月8日至2023年5月14日展出「石人」,這些石頭上的人不是使用油漆或是塗料創作的繪畫,而是在台南鹽水溪出海口附近,拍攝被鳥大便噴濺在石頭上的系列作品,這些石頭上的人也彷彿像拍攝剪影照片那樣輪廓清晰,且利用有別於一般的黑白底片拍攝方式與沖洗過程,更加凸顯出「人」在照片當中。陳伯義表示,透過敏感度測量學就能拍攝出與複雜的局部曝光技術類似的效果。 攝影/莊鈞評拍攝

 這次展覽「石人」是陳伯義攝影生涯中首次獲獎的作品,並於2004年獲得中華攝影文化協會的攝影新人獎,提及最初的創作起源,陳伯義表示,最初是在一次的攝影比賽中,認識了來自另一所學校一同參加比賽的攝影同好。在一次這位同好到了溪邊發現了石頭上的鳥大便,就開始了這主題的拍攝,然而為了良好呈現照片的效果,凸顯出畫面中的白色「人」的部分,反覆嘗試局部曝光這項複雜的放相技術,但效果不如預期且耗費大量照片,卻只能成功少許幾張。

 在看過攝影同好這些照片並瞭解所遇到的問題,陳伯義表示,後來透過安瑟·亞當斯著作的「論攝影」書中所得知「敏感度測量學」這項學理,並從其他攝影創作中嘗試學習到的理論,利用小底片測試出這位攝影同好所想像的拍攝效果。對此陳伯義表示,這項方法是透過在拍攝時降低曝光,並於底片沖洗時再做增加曝光階級的方式,凸顯出畫面白色的「人」,而原始畫面邊緣的第三階亮度部分則不易被增亮,這就是利用「濃度特性曲線」,使照片最終達到與攝影棚打燈拍攝的相同效果。

陳伯義表示,將作品給予友人作為明信片,能在國外遊玩時寄回國。 攝影/莊鈞評 拍攝

 在開始創作這項作品前,陳伯義表示,當初是這位攝影同好所開發出來的拍攝題目,希望能夠將這項未完成的作品拍攝完。而陳伯義表示,這位攝影同好1998年時就已經沒有在拍照,且原本家中的暗房已經變成堆放雜物的儲藏室,放大機的底座也已經鏽蝕,存放在防潮箱中的相機也多年不曾動過。而陳伯義表示,原本等希望這位攝影同好能夠持續創作,但直到了2004年這位攝影同好說已經沒有打算繼續這項創作,才造訪當初從攝影同好口中得知「石人」的拍攝地點,開始進行拍攝。而在「石人」攝影創作後陳伯義也表示,希望這些照片能作為明信片給這位攝影同好與出國遊玩的友人們,能在出國遊玩時把一張張明信片寄回作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