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浪潮」攜手《翡翠少年》創新影像教育
華岡融媒體記者/黃苡晴 報導
主流文化衝擊原民故鄉,原住民傳統文化面臨絕響危機,在新北市立新莊高中影像教育計畫,媒體服務隊的畢業生與在校生拍攝三年紀實影像教育—《翡翠少年》紀錄片,藉由青少年視角去探視台灣,以影像為社會發聲。在都市效應下,如何改善武塔國小面臨併校問題、泰雅文化面臨絕響的危機;部落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影像教育回歸到生命裡,讓觀眾去專注聆聽、獨立思考,親眼去看、去碰觸。
▲在尋根回老部落的路上。(圖/新莊高中媒體服務隊提供)
本片拍攝紀錄於宜蘭,有南澳綠翡翠之稱的武塔部落,在主流文化衝擊下的原民故鄉,部落不再是生活核心,群山庇護孩子成長,然而少年們終得離鄉,隨著耆老逝去,泰雅文化面臨絕響的危機。當地唯一的教育中心武塔國小,面臨併校危機,在師長與村民的討論下,以改變教育方式作為永續經營的方法,轉型為「原住民族實驗小學」,配合四季分為四學期,將泰雅文化匯入課綱,以混齡教學融合族語、技藝、民族歷史等文化課程,透過不一樣的方式走出屬於泰雅民族的教育之路,喚醒新一代的泰雅精神。
《翡翠少年》前傳於2017年開啟與武塔的緣分,監製鄭如娟表示,新莊高中媒體服務隊第一次的服務學習,懷著不安卻又期待的心情,揹著拍攝器材走進武塔部落。儘管已受過相機操作、攝影構圖等訓練,但為陌生人拍全家福是初次的經驗。媒體服務隊拍攝過程中,村民們開心地分享著故事,從泰雅技藝到武塔歷史、從武塔國小的點滴到各戶人家的日常瑣事,也熱情地向他們打招呼,與部落的文化更靠近了一點。原來拍照不只是定格瞬間的時空,更是連結我們和武塔村民的橋梁。2019年,是《翡翠少年》紀錄片第一次田野調查的日子,也是描繪《翡翠少年》的第一筆,新莊高中媒體服務隊因此有了一個紀錄者的新身分。
紀錄片並不像劇情片一樣,能夠協調劇組的拍攝時間,同時還有學業問題,拍片與學業是如何平衡?鄭如娟表示學生劇組的所有學生說:學生劇組表示除了拍攝《翡翠少年》的這趟旅程,最大的挑戰就是學業,需要配合活動或事件的時間拍攝,遇上學校的重大考試時,代辦事項就像細菌一般,快速地繁殖,常常喘不過氣。升上高三的高中生們因為準備學測暫時離開劇組,學弟妹們則接替位置,成為劇組的新成員。除了需要在課業和拍攝的天秤兩端取得平衡,剛開始對紀錄片是一知半解,都來自不同的背景、年級、科系,每個人的想法和處事方法都不同,團隊花許多時間磨合、建立默契,每當有夥伴離開或加入也必須再重新調整。
學習過程中時好時壞,從中學習可以變成自己的學習經驗,在這次的拍攝學到了什麼?鄭如娟表示,學生劇組的所有學生說:從這次的拍攝中學到許多課本上沒有教到的東西,從原先一體兩面看待事情的方式,變成開始從多個面向去思考,也更細心的觀察身旁的人事物。兩年半的旅程,一路上面對無數的叉路口,透過不斷的思考、提問、討論和選擇,最終才能創造出這部紀錄片。看完《翡翠少年》的觀眾收穫了什麼呢?沒有高大尚的理念,只是想藉由青少年視角記錄下武塔的人事物,將這趟旅程的所見所聞和感受傳達給觀眾,是與這個世界創造共感的方式,試著打破傳統框架,創造屬於我們的故事,或許看完這部片的大家也可以開始思考如何與這個世界多一些連結,創造自己的故事。
▲出機工作照-小組編制與兩位指導老師。(圖/新莊高中媒體服務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