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協力創造無毒、友善、循環的智慧農作

華岡融媒體記者/張至翔 報導

   新和國小自然科教師廖淑妙表示,這學期向教育部爭取一筆經費,成立了食農社團該社團有一個很明確的口號就是要建立一個「無毒、友善、循環的智慧農作」她補充道,所謂食農它的概念是,可食用、可利用,讓學生學習種植、認識作物以外,更結合三年級師生做義賣,將作物交給有需要的人,同時也是友善、循環的其中一個概念。

▲廖淑妙將自然結合實作啟蒙學生興趣。(圖/張至翔攝)

 廖淑妙也指出,最近的氣候不佳,小學生進到農地裡會有一定的危險性,故農地的設施都與科技結合,有太陽能供電、自動灑水裝置、感應濕度、溫度,避免作物無人照顧也用智慧型載具隨時監控,且所有農地都是有經過設計的他有一個特殊的坡度、營養的土壤,先讓多餘的水可以排出,避免在連日大雨中,植物的根部被泡爛,土壤是培養土,沒有灑農藥,更達成前面所述的無毒農作、智慧環境。

 廖淑妙強調,三年級的小學生對他們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學到了自然這項學科,如果可以讓這些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才能夠引起他們對自然學科的熱愛,她同時在自然課本的每一個單元裡都設計裡一項實作課,例如,空氣這個單元他設計了空氣動力車,準備好已裁切的紙板將不要的寶特瓶蓋、用過的吸管、再把氣球綁上,將氣球吹氣後再放開,車子便會往前行駛,她說,這樣子的車環保且能再利用,加上全部都是學生自行組裝,這樣的方式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廖淑妙一直致力於教育自然科學,近年來更是結合了科技將原先枯燥乏味的自然科學從文本上轉化成行動,讓所有師生都能透過國小內復育的生態,及她所設計的課程來關注自然及環境的議題,也讓學生在實作過程中被啟蒙對自然的熱愛。

    一名國小三年級的女學生表示,廖淑妙老師的課程有趣且好玩,每一個單元都能夠有新的實作課程,例如浮沉子、懸浮的筆,以及觀察椿象、昆蟲等。

    廖淑妙也說,很可惜一名教師只能教授七個班級,所以有一些班級沒辦法體驗到她的實作課程,但她會將手上有的資源交給另外的老師讓她們都能有機會學習,食農社團因為道具也有限,每班只能推出兩個名額參加,期望未來有更多師生一起合作共創一個完善的學習環境。

▲廖淑妙介紹空氣動力車運作原理。(圖/張至翔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