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創作成為走出創傷的路 李憶銖用寫作陪伴精神病經驗者

華岡融媒體記者/陳乙伶報導 

在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擔任「寫作表達課程」的老師李憶銖,自2019年起帶領精神疾病經驗者,以文字重新整理生命歷程。以「寫作」作為橋樑,結合文學閱讀與臨摹、心理覺察及複合媒材創作,陪伴學員從創傷與恐懼中找回自我表達的力量。她也提醒大眾,面對精神病患的恐懼,最好的方式是多去理解與傾聽。

寫作表達課程內容會隨著年度展出主題調整,讓書寫結合多樣媒材,以擴展學員的表達形式。李憶銖表示,期許學員能在每次書寫中更勇敢地看見自己,也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跨越恐懼,讓文字成為力量」。

▲今年展覽以「精神病人的房間:我想假裝我沒有生病」為主題,展期至11月2號。攝|陳乙伶

透過閱讀經典作品文本(例如今年課程的文本導讀:百年孤寂、契訶夫的海鷗等)學習寫作技巧,及主題創作並行,讓學員透過模仿與自由書寫探索自我。李憶銖強調,課程重視的是表達與情緒抒發。

為了幫助學員重構敘事,李憶銖運用潛意識圖卡(如OH卡)與感官書寫,引導學員重新觀看創傷,嘗試為過去的痛苦編寫新的敘事方向。

李憶銖提到,有學員原本不敢書寫父母,最終仍完成劇本,透過被同儕演繹出來發現悲傷的故事能化為幽默。李憶銖表示「當他們能笑著看自己的故事時,會對內心執著的事物慢慢感到平靜。」

活泉之家提供安全空間,讓學員的情緒得以被接住,不被視為異樣。李憶銖認為,精神疾病是每個人都可能經歷的生命階段。「如果我們不被分類,大家還是可以交流;但若被隔離,就永遠無法理解彼此。」

▲李憶銖利用學習單引導學員寫出自己的想法。攝|陳乙伶

今年展覽以「小病獸」為核心理念,李憶銖引導學員以複合媒材創作,嘗試面對、理解並重新敘事那些被社會標籤化、視為異樣的「病」的經驗。「小病獸」為他們被誤解的生命狀態的具體化象徵,也是一種重新理解自我的過程。展覽期盼大眾能以理解取代恐懼,看見「病」背後的勇氣與細膩。

這段教學經驗也讓李憶銖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課題。「他們讓我重新學會信任人。學員將敏感與細緻轉化為力量,當勇氣發光時,也照亮了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