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銀行成惜食中繼站 讓多餘食物重獲新價值
華岡融媒體記者/王宥兹報導
生活中有不少企業或是民間團體都在推動快到賞味期的食物再利用的行動,透過媒體平台、社區活動或者是捐贈,重新分配這些食物讓有需要的民眾享用。除了大型計劃,其實也能從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改變,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經理程俊威表示:「可以減少自己購買的慾望,不必買很多東西囤著,然後放到壞掉。」
程俊威指出,之所以會成立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是因為早期的創辦人方荷生在社區服務多年,在家訪的過程中,發現有些長輩雖然有領取到一些白米或其他物資,卻因為不會煮飯或者是居住地方不適合開火,導致食物堆放到過期或是發霉,所以他們盤點了社區的資源,將空屋改造成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讓長輩和有需要的居民可以在每個月用點數來換取需要的食物。
食物銀行就像一個資源循環的中繼站,可以讓「多出來的東西」成為其他人生活的養分。程俊威表示,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所有的物資主要是來自捐贈並不是購買,他們希望這些慈善物資不要被浪費,還可以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上。他強調,希望捐贈物品的民眾捐出的食物是自己還願意吃的東西,否則這就違背了食物銀行最初始的理念,被幫助的民眾也能有選擇的機會。
▲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程俊威經理定期整理需要分發給民眾的物資。攝|王宥兹
對程俊威而言,快到賞味期的食物還是有價值,還可以被好好享用。許多廠商或是宮廟會捐贈效期不到一個月的物資,像是普渡後的食物、中秋節月餅、柚子或其他物資。食物銀行會在最短的時間內,檢查包裝和日期,確保不是過期或是壞掉的之後再分享給民眾。
關於還可以好好享用即期的食物,程俊威提醒,民眾可以從自我開始做起,像是可以減少自己的慾望,因為現在有些人會一次性買很多東西之後囤著,長期下來沒有好好的使用,就放到壞了。他也表示,像是蔬菜就盡量不要放到壞掉,能夠用就用,減少浪費。
隨著惜食觀念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善用快到賞味期的食物」,也成為了永續生活中不可忽視的一環。快到賞味期的食物,並沒有失去了原本的價值,還可以被妥善的保存和運用,成為餐桌上的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