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錢丟到海裡 也不放棄拯救海洋珊瑚|喚回海底生機
華岡融媒體記者/林詠真、黃筠珊、洪羿晨、吳豫菲報導
▲已投身珊瑚復育工作逾十年陳映伶,希望在人為干擾較少的九孔池與漁港水域中,創造適合珊瑚生長的環境。
台灣四面環海,擁有超過1500公里蜿蜒的海岸線,孕育出豐富多樣的海洋生態系統。然而,當大多數人對珊瑚的印象仍停留在「很漂亮」的視覺印象時,有一群默默在水下付出的人,正致力於搶救逐漸凋零的海底世界。
在山海天使環境保護協會擔任副祕書長的陳映伶,投入珊瑚復育工作已超過十年。她長期推動人工方式復育珊瑚,並參考國外經驗,找尋最適合台灣海域的做法。為了降低人為干擾,特別選擇在九孔池與漁港等較少人為活動的水域中,創造適合珊瑚生長的環境。
▲協會現階段主要在北部進行復育工作,受限於當地無沙岸的地形條件,無法採用傳統插植方式,而改採用扦插盤與吊繩法,將珊瑚苗種植於基石上,再放入海中固定。
在台灣,珊瑚面臨著全球暖化、海洋汙染、過度捕撈等多重威脅。陳映伶表示:「珊瑚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生物,因為它對溫度的敏感度,會讓大家知道整個全世界海水的變化對海洋造成的影響。」而隨著海洋溫度上升,珊瑚白化的頻率從過去十年一次,增加到如今每兩三年一次。這不只是生態危機,更是全球氣候異常的警訊。
復育工作的艱辛不僅來自自然環境的挑戰,也包含著現實層面的壓力,陳映伶自嘲:「原來種珊瑚,就是把錢丟到大海裡,而且丟很多錢,不是丟一點點錢。」從早期每年投入一兩百萬元,如今隨著復育場域擴大,每年所需預算動輒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元,資源卻依然是杯水車薪。
▲山海天使環境保護協會積極培訓「珊瑚講師」,期望培育出一批能持續推廣海洋知識的生力軍。
即便如此,陳映伶仍堅持著珊瑚復育並提到:「珊瑚礁雖然在整個全世界的海洋佔的面積並不大,但是珊瑚礁提供了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所棲息覓食的生命棲息地。」珊瑚不僅是海洋生態系統的基石,也是全球氣候變遷的重要指標。
除了身體力行參與復育工作,陳映伶也積極推動海洋教育,透過講座、夏令營與課程向大眾傳遞保育理念,讓更多人了解海洋正面臨的挑戰。同時也積極培訓「珊瑚講師」,期望培育出一批能持續推廣海洋知識的生力軍。陳映伶表示:「不能只有我,是要有一群的我複製出來之後,他們可以一起去推廣海洋教育,這樣子才能夠越擴越廣。」也期許這份對海洋的關心,不只是來自少數人的努力,而是能成為更多人共同的責任與信念。當大家都願意走近海洋、認識海洋,保護就會變成一件自然的事。
▲台達基金會海洋復育專員林晏僖,展現台達人工復育珊瑚的成果,結合專業養殖技術與永續理念,為海洋生態盡一份心力。
2020年,一張企業志工拍下的 台灣珊瑚大白化的照片,引發公司內部對海洋環境變遷的震撼,成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投身珊瑚保育的起點。原本專注於綠建築與節能 減碳的台達,開始將技術應用於海洋領域,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合作,成立「潮境珊瑚保種中心」。
台達基金會海洋復育專員林晏僖透露,儘管當時有部分企業志工具備潛水技能,但基金會的各位多半對海洋不熟悉,因此台達從零開始,了解珊瑚復育的相關內容。林晏僖表示:「我們希望打造出珊瑚的諾亞方舟。」期許每三年復育一萬株珊瑚,為未來海洋存下希望。
▲腦珊瑚白天依賴共生藻提供能量,夜晚則靠觸手主動捕食浮游生物。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於2023年,在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旁,成立潮境珊瑚保種中心。使用自然 採光與通風進行設計,使用台達自家節能產品與綠電,實踐智慧節能 的綠建築理念,並與海科館建立緊密合作關係,結合專業養殖技術與研究資源。
在復育技術方面,保種中心內約有二十種珊瑚,涵蓋片狀、團塊狀等類型。採用台達LED燈系統,模擬穩定且有規律的日夜變化環境,相較野生珊瑚,人工種植珊瑚的方式,成功提升生長速率約30至 40%。同時選擇以無性繁殖的復育方式,相較於有性繁殖,復育速率更快、更具效率。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授許瑞峯說明,塑膠纖維一旦附著在珊瑚上,會干擾其正常代謝與呼吸功能,嚴重時恐導致白化或死亡。
珊瑚白化、海洋暖化,從附著於珊瑚表面的塑膠纖維、到誤食塑膠袋的鯨魚,甚至是卡在海龜鼻腔中的吸管,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廢棄物,正對海洋生態造成長遠而深層的衝擊。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授許瑞峯指出,珊瑚作為海洋生態系中的重要角色,對環境變化極為敏感,只要些微塑膠纖維附著於珊瑚表面,就可能干擾呼吸與代謝。造成珊瑚白化或死亡,對整個生態系都是連鎖性的災難。
▲微不足道的廢棄物也在間接傷害海洋,海大教授許瑞峯提到塑膠纖維和人為汙染都會對珊瑚造成影響。
而海中的塑膠微粒,甚至能吸附重金屬或毒性化學物質,對珊瑚造成長期且 不可逆的傷害。對此許瑞峯強調,真正的污染源不是在海裡,而是在我們的生 活中。源頭減量才是治本之道,改變人類的行為模式,是拯救珊瑚的第一步。為了挽救海底生機,新北市政府自2019年起展開珊瑚復育計畫,由漁業處和海大學術團隊以及民間團體合作,在卯澳灣攜手打造大型復育基地。
▲為了促進民眾願意參與海洋保育議題,新北市漁業處會定期舉辦「珊瑚移植工作坊」,進一步喚起大眾對於海洋環境的重視和行動力。
漁業技術課課長張中福形容:「我們在山上造林,在海裡也要造林。」復育珊瑚如同為海洋生物興建社會住宅,再透過人工養殖與放流,讓更多生物「入住」。另外張中福表示,復育的珊瑚來自九孔養殖池。但由於珊瑚幼體自然附著在養殖設備上,反而成為養殖戶的困擾。於是復育團隊便將這些珊瑚「拯救」下來,轉移到資源復育園區中養殖,待其穩定後再移植回海中。
而珊瑚移植就像幫珊瑚找新家,必須經過嚴謹的「海選」過程。海大復育團隊會先鎖定原本就有珊瑚生長的區域,這些地方就像是經過認證的珊瑚宜居帶。接著調查離岸距離、海底地形、水流強度以及水深等等,並且特別避開沉積物過多或是藻類叢生的區域。經過嚴謹的科學評估,大幅提高了珊瑚移植後的存活率,確保每株珊瑚都能找到最適合的生長環境。
▲新北市漁業處在貢寮區九孔池與海大復育團隊合作,尋找漁業與生態共生的雙贏解方。
無論是長年潛水復育的「珊瑚媽媽」陳映伶、投入海洋研究的許瑞峯教授,或是用企業資源推動保育的台達基金 會和實踐永續理念的新北市漁業處,他們都在用行動,努力將海洋復育理念傳遞給更多人,透過科學方法評估、專業團隊的執行與公民參與,期盼為珊瑚打造一處能安身立命的棲地,也讓海洋生物重返昔日繁盛模樣。
海洋保育是為了讓漁業資源和海洋環境永續發展,雖然耗時花錢,但張中福強調:「政府本身就是公益性的團體,投入海洋資源復育當然會不計成本,對環境做出保護使生態永續,讓社會變得更好,是政府存在的目的。」我們對海洋的關注,不能只是留在岸邊,而是該深植於日常生活的選擇與行動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