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韻律體操隊培養跨領域人才 打破選手單一出路迷思
華岡融媒體記者/陳仲翔、林詠真聯合報導
韻律體操是一項融合技巧與藝術的運動項目,與競技體操並列為國際賽事中的兩大體操類項目。而韻律體操主要在地面上進行,選手需要運用繩、環、球、棒與帶等手具進行表演,也是目前台灣非常重視且積極發展的重點運動項目。
文大體育系助理教授兼體操隊教練郭育瑄表示:「韻律體操選手會搭配音樂與動作展現個人風格,與其他運動項目不同的是,韻律體操會特別考量藝術性質,包括舞蹈、肢體展現和臉部表情等都會納入評分。」在比賽中,特別強調選手的肌肉延展性、柔軟度、爆發力與耐力,最重要的是身體素質與美感呈現。
▲文大韻律體操隊選手(左)蔡宜臻、(右)莊于儇,使用繩、環、球、棒與帶等手具搭配音樂進行表演。攝|張新偉
體操運動大部分的選手都是從小就開始培訓,體育系大三韻律體操校隊選手蔡宜臻分享:「國小時柔軟度最佳,如果到國中才加入,身體已經發育完全的話,再拉筋會比較困難,有些動作可能沒辦法做到。」韻律體操對於身體柔軟度以及肢體協調性的要求比較高,而小朋友正處於關節、筋骨靈活度可塑性很高的時期,正是建立起基本功的最佳時機。同時蔡宜蓁也破除許多民眾對拉筋的迷思:「很多家長擔心拉筋會影響小孩的長高,其實不會,身高最主要還是取決於基因。」
為就業鋪展多元出路
郭育瑄指出,文大體操隊的訓練方向與動作編排都是依據國際規則設計,確保選手們在大學期間能夠接受最符合標準、最具效益的訓練。除了技術訓練,學校也很重視選手們的多元發展,在課程設計中融入了教練學、運動心理學等專業領域,並鼓勵學生考取各類相關證照,參與各類實務講習會、研習座談,持續累積專業知識與實戰經驗,為未來就業開啟更多元的可能性,具備更好的硬實力。
▲體操隊教練於訓練中親自示範動作,細緻講解動作要領。 攝|林詠真
賽場之外的職涯藍圖
許多人認為,運動選手的出路只能局限於賽場上,對於體操選手來說,這樣的迷思似乎更為明顯,因為體操專項技巧性高、觀賞性強,外界往往以為,選手退役後難以轉職其他領域,只能繼續從事教學工作。事實上,體操訓練累積的能力,遠比一般人所認知的層面更加廣泛。不只是技術本身,長年訓練中所養成的柔軟度、肌力控制、肢體協調與藝術表現力,也為選手打下了跨領域發展的紮實基礎。隨著運動產業的多元發展,體操背景成為許多相關領域的重要資產。蔡宜臻表示:「我們未來也可以去從事健身房教練,或是去學空中瑜伽、皮拉提斯等等都會比較快上手。」
教與學的雙向學習
為了讓學生提早建立教學相關的實務經驗,教練也會協助安排實習與觀摩機會。體育系大二韻律體操校隊選手莊于儇提到,教練安排了幼兒體操的教學實習,讓同學們親自設計課程內容並與小朋友面對面進行現場指導。「連講話的方式都要調整,必須思考如何讓小朋友更能理解動作內容。這些動作不能太快、也不能太困難,要仔細觀察小朋友的反應。」莊于儇分享,實習內容從熱身、拉筋到編排適合小朋友的舞蹈動作,透過實務上的學習,培養同學們在教學備課的能力。
專業和興趣並行
韻律體操在文化大學屬於較新興的發展項目,郭育瑄表示,現階段目標是逐步擴大團隊規模,透過系統化訓練,讓學生在技術、教學及實務上同步成長。郭育瑄教練提到:「文化大學是一個比較多元的學校,有很多不同的科系以及不同的領域,像是與運動有關的體育新聞、運動營養等延伸課程,其實都跟體操有相關性。」透過校內豐富的跨領域資源,選手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與專長,找到更多元的職涯方向。
▲韻律體操是一項融合音樂與肢體展現的運動,著重於動作的流暢性、柔軟度與音樂的同步性,更強調選手對美感與藝術性的詮釋。攝|張新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