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庫壓力難緩 恐影響醫療救治

華岡融媒體記者/曾馨瑩報導

    台灣捐血率雖高,但血液庫存仍常告急,特別是在寒流、颱風天或連假期間,捐血人數下降,血庫壓力增加。台北捐血中心企劃科課長劉俊宏表示,雙北、基隆、宜蘭及花蓮地區的血液供應仍有不足,醫療體系對穩定捐血的需求始終存在。尤其是癌症病患、產婦、創傷患者、洗腎病人等,部分重症患者甚至一次輸血需要用到100袋血液,若沒有穩定的捐血量,恐將影響醫療救治。

部分血液仍吃緊

   雖然台灣的捐血文化已深植人心,但血液庫存仍會受到季節與氣候影響。在寒流來襲、颱風天或逢年過節時,民眾外出意願降低,導致捐血人數下降,血庫壓力隨之增加。劉俊宏說,目前捐血狀況雖逐步回穩,但部分血型仍供應吃緊,捐血中心必須透過密集宣傳來穩定血液庫存。

▲ 台灣每年有8%人口參與捐血,平均每人捐血1-2次。雖然比例不低,但仍須穩定捐血,才能確保醫療供應無虞。  攝|曾馨瑩

   不少人擔心捐血過程繁瑣,事實上,捐血流程相當簡單,包括填寫健康問卷、醫生確認問卷內容、正式捐血及休息補充水分等步驟,整個過程通常不超過30分鐘。劉俊宏強調,民眾捐出的血液並非直接輸入病患體內,而是會先進行分離與檢驗,以確保安全性。

 ▲受氣候等因素影響,血液庫存量波動較大,符合捐血條件的民眾可自行前往各地捐血中心或捐血車等據點,捐出熱血,挽救生命。   攝 | 曾馨瑩

血液分離各有大用途

   劉俊宏表示, 捐血後,血液會被分離成紅血球、血漿及血小板,各有不同的用途。例如紅血球需在2-6°C保存,主要提供給貧血患者、產婦、手術病患等;血小板則適用於癌症患者,必須持續搖晃保持活性;血漿可冷凍保存,供燒燙傷或凝血功能異常患者使用。目前最需要血液的病患包括癌症病人、創傷患者、產婦及洗腎病人,有時單一病人甚至可能一次使用超過100袋血液,因此捐血對醫療體系至關重要。

    此外,捐血不僅能救人,對個人健康也有不少好處。 劉俊宏提到,定期捐血有助於降低血液中過多的鐵質,促進血液新陳代謝,使身體維持更好的造血功能。另外,在捐血條件方面,須年滿17歲(未滿20歲者需家長同意)、體重達50公斤以上(女性45公斤),且無感冒症狀並保有充足睡眠。若近期曾進行刺青、紋眉、大腸鏡檢查,或曾前往泰國、馬來西亞、法國等地,則需符合一定的等待期後才能捐血,以確保血液安全,民眾皆可在捐血前透過LINE上的「愛捐血」查詢詳細資訊。

     然而,少子化導致年輕族群捐血意願降低,學校社團參與公益活動的積極度也下降,讓捐血推廣更加困難。「如何讓年輕人願意捐血,是我們目前最大的挑戰。」劉俊宏指出,年輕族群本應是穩定的捐血來源,但因學校活動減少,捐血中心必須尋找新的合作模式,如與基金會、部隊等單位合作,才能維持捐血人數,目前各地捐血站及捐血車均開放捐血,相關資訊可上台北捐血中心或愛捐血平台查詢。 

▲ 無論氣候如何變化,血液需求不會減少,劉俊宏呼籲民眾應踴躍捐血,讓更多生命得到即時救助。攝 | 曾馨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