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使流行音樂創作更加快捷 大數據時代下音樂創作正面臨價值考驗

華岡融媒體記者/黃筠珊報導       

       跳動的音符、反覆的旋律與節奏是流行音樂的基本特徵。且多為朗朗上口、簡單易懂的曲調,代表著特定時代的文化與情感。隨著大數據時代來臨,現今流行音樂的創作越來越依賴科技,如使用軟體製作、輸入指令,可迅速產出具有市場吸引力的旋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系主任王樂倫表示,人工智慧的發明將會挑戰流行音樂的創造過程,音樂變得普及且容易創作,但同時可能降低其獨特價值、失去不可替代的人類溫度。

▲《唱·我們的歌》流行音樂故事展重現島嶼的故事。攝│黃筠珊

       流行音樂正與時代進行交鋒,但王樂倫相信流行音樂並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因為人工智慧僅是一項輔助工具,用以加速技術流程,最終的創意決策仍掌握在人類手中。然而,文化大學嘻哈音樂文化研究社錢和認為,人工智慧無法表現出人類情感與生活的渲染感,仍然需要人類進行創作,不能全倚賴AI。因此,流行音樂文化並不會因為人工智慧的誕生而消失,也不需刻意保存,僅需透過系統化的整理與展現其特色及代表性。因為在數位化發展的過程中,技術已記錄、保存下文化內容。

       像是,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舉辦至2026年9月20日之展覽──《唱·我們的歌》。透過系統化的整理,找出代表各時代的音樂人與作品,採用沉浸式體驗,引領民眾了解腳下這塊土地,不同時代的故事和流行音樂的發展。此展覽不僅呈現對過去時代的追憶,更是流行音樂如何隨著社會變遷與技術進步而不斷演變的縮影。

       流行音樂的未來將持續在科技與創意之間找到平衡。儘管人工智慧和數位化的技術正在改變音樂創作的方式,但流行音樂背後的人類情感與文化特質仍是不可取代的核心。只要人們繼續賦予音樂新的生命與意義,流行音樂將會隨著時代演進,仍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九展區「唱片的出生」一張專輯的製作過程。攝│黃筠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