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生活:台灣建築1949-1983台灣建築發展的轉變

華岡融媒體記者/黃姿融報導

   隨著二戰結束,台灣的建築逐漸邁向現代,而其中也涉及各種宗教、藝術、商業以及科技等因子的融合,在渴望現代性的同時也可以透過建築成為認知台灣戰後生活文化變遷的視窗。本次展覽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的三樓展場,展示出許多不同年代的台灣建築及模型,希望能夠帶領民眾更加認識台灣建築的歷史,以及了解二戰後的時空背景,認同本次展覽的中旨:生活自由,建築才會自由!

▲展場內展示出台灣各大建築的剖面模型 做工十分精細(攝影/黃姿融)

   導覽員李志鑫先生表示,此次展覽分為六大主題,分別展出與建築主體相呼應的時代文化特色與藝術創作的容貌,同時也強調台北市立美術館的誕生對於形塑國民生活文化精神內涵的重要性。最主要則是希望前來參展的民眾能夠透過這些台灣歷史的摩登建築,去了解到1949年至1983年的時空背景,台灣的生活文化逐漸走出政治意識形態所影響的陰影,邁向生活自由的新時代,同時是如何為戒嚴前的社會開啟象徵「自由」的大門。來看展後才能更加知道,在我們出生前的台灣生活是甚麼樣子,而我們現在所習慣的、看到的建築在50年前跟現在又有甚麼不同,那將是一個新奇的體驗。

   事實上,建築實體的存在更加印證了台灣歷史事件的真實,建築與生活可以說是密不可分的存在,此次的六大主題分別為「美援」、「中國復古」、「中國現代」、「非典型」以及「新生活」,完美解釋了戰後初期時不斷推行的「去日本化,再中國化」的政策。而每周二至周日的10:30以及14:30都有定時導覽,展覽也一直持續到6/18,希望民眾可以多加利用台北市民半價的身分前來觀展,更透過建築來認識台灣重要的歷史。

▲不少老師帶領學生前來參展,希望讓孩子們更加了解以前的台灣(攝影/黃姿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