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世界都是球場 廢棄球類化身手機殼和麻將

華岡融媒體記者/陳心苹報導

    籃球、排球、足球等球類運動,都備受大眾熱愛,但這些球報廢後的去處以及處理方式,卻很少有人會知道,據統計台灣每年光是校園所報廢的球類就高達約1.45頓,而大多數球類的結局皆為丟入焚化爐焚燒造成環境污染, 其實只要運用想像力,廢棄球類也能化身創意商品。

   位於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的台灣本土品牌「二次運球(Double Dribble)」由方瑞彣、黃唯彧、林敬家3位青年設計師所創立,店名除了和籃球專業術語有關,也傳達了他們自身對於環保的理念,談到創業的初衷,創辦人之一林敬家表示,運動材料及環境保育的結合,是比較少人有在接觸的,當時大學剛畢業的他們,因就讀設計相關科系,同時也非常熱愛球類運動,於是一拍即合,決定為社會做些貢獻。

▲「二次運球」(Double Dribble)創辦人林敬家致力於賦予球類新生命。(攝影/陳心苹)

    起初林敬家發現籃球特殊的材質和形象其實非常適合做一些運用,於是開始往返各大專院校,收集各種被學校淘汰的球類,而其中也以籃球的數量居多,但因為籃球的材質較為厚硬,在以人工為主的操作下會更加費工費時,同時又因為當時幾乎沒有人在做這類的事情,找合作的廠商也成為了創業路上的一大難題,而最讓他們難忘的還是前幾年被疫情摧殘。林敬家邊嘆氣邊說:「因為這些東西其實是被大家第一次看到,且我們的產品最重要的是讓消費者可以看到實體,如果只能一直在網路上行銷,在推廣方面會十分不利。」


  「二次運球」在推廣環保理念的同時,也致力於讓消費者永久保存球類與自己的回憶,消費者可以帶著自己的球來客製化心儀的商品,店內也有許多實體的產出,比如:盆栽、鑰匙圈、手機殼、證件套等等,林敬家回憶起最印象深刻的訂單是每到畢業季時,都會有各校球隊的教練或是學生,拿著平時訓練的球,請他們幫忙製作成獨一無二的產品,因為這些球其實都陪伴運動員們經歷過許多揮灑汗水的歲月,最後能以另外一種形式繼續陪在自己身邊,而不是直接被丟棄,這讓她覺得非常感動,也讓她更明白自己是在做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店有展示許多用廢棄球類製作的產品,包括:手機殼、吊飾、麻將等特別商品。(攝影/陳心苹)

 「只要有人肯去做,環保其實可以是一件平易近人的事情。」,雖然「二次運球」為台灣本土打造的品牌,目前產品種類還沒有到特別多元,林敬家表示未來也會想嘗試新的東西,而範圍也不會僅局限於球類,他們會更加努力將這份理念及決心從台灣出發走向全世界。